
2009.06.27(六)
一個多月沒飛去台南
南臺灣的艷陽毫不留情地啃咬住我的肌膚,曬得我刺痛
這一年來平均每個月待在台南的時間至少三到四天
還是頭一遭到一級古蹟《赤崁樓》
本行重金禮聘請到很想紅的阿輝哥負責導覽介紹
娜娜:「阿輝哥,你年紀一大把了別再玩滑溜梯這種幼稚遊戲啦!!快開始導覽吧」
阿輝一副煞有其事的專業架勢
先從地理環境談起
早期的台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,稱之台江內海。
內海西緣沙洲環繞,其中位居鯤鯓之首的一鯤鯓(即今安平一帶),是西拉雅平埔族台灣社的聚居地。
台江東岸則是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的地方。
1624年荷蘭人登陸台灣南部。
,漢人則稱該城為赤崁樓或紅毛樓。
此城是用糖水、糯米汁,攪拌蠔殼灰,疊磚建造而成。
周圍約一百四十一公尺,樓高十公尺半,南北角有瞭望臺,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,儲存糧食預留水源,
作為戰時的準備。
1661年,鄭成功通過鹿耳門港道,越渡台江內海,首先攻下普城。結束了荷蘭在台灣38年的經營。
世子鄭經即位之後不久,在1664年廢東都,改稱東寧。赤崁樓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。
1721年,朱一貴起義反清,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鎔鑄武器。
加上人為的殘損,風雨飄蝕、地震顛搖,到後來,赤崁樓只餘下四周的頹兀城牆。
以漢文、滿文撰寫,
19世紀後半葉,大士殿、海神廟、蓬壺書院、文昌閣、五子祠等建築,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。
這五座建築物,巍峨高聳,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。
台灣的日治時期,日本人則以海神廟和文昌閣、五子祠當做醫院和學生宿舍。
台灣光復戰後國民政府重加修繕,成為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。1974年又重修一次,而成今貌。
赤崁樓在1983年由內政部宣佈為國家一級古蹟。
輝哥:「介紹到這,用〝滄海桑田〞這句成語為赤崁樓下註解再適合不過。
(阿輝哥忍不住開始多愁善感起來」
大家還喜歡阿輝講古單元嗎?喜歡的話多多留言給阿輝鼓勵他喔!!